在孩子們叛逆的表象背後,是他們內心的悸動與成長。
讓我們傾聽他們的心聲,理解那份不安與渴望。
文/檸檬
班上一位國一的男孩很早熟,有自己的主見和想法,但不太表達出來。大部分的時候,他和同齡的孩子一樣,好動、愛玩。不過,他的內心其實很纖細,從他的美術創作中可見一斑。他總是會在空白的畫紙前琢磨許久,慢慢構思、細細勾勒,對待作品很沉著、很用心。
小學的時候,他曾鬧過幾次家庭革命,與家人拗起來相當固執,也不肯溝通。但來到房角石的教室,他表現得乖巧,少有讓人頭疼的行為。
然而最近,他開始出現一些叛逆的跡象。對於老師在台上的談話,常常有意見,會在台下回嘴,但聲音不大。他的行為並未影響班級秩序,卻引起了我的注意。我心中不禁想:「他最近是否課業壓力大?在家裡和媽媽吵架?還是,他正經歷著青春期的變化?」
下課時,我看到他在教室書櫃找書,手中翻著《我的青春、我的FORMOSA Ⅰ 縫上新舌頭》,讀得津津有味。這是一本有點深度的圖像小說,談論台灣戒嚴時期的文化和民情,透過一位孩子的視角,描繪成長過程身處的威權環境,以及掙脫後的覺醒歷程。
我特意在教室選放一些較有難度的書,觀察哪些孩子會感興趣。我驚喜地發現,這本書引起了他的好奇。
當我思忖著孩子近期的叛逆行為時,突然想通了,他正處於壓抑的「戒嚴時期」啊,內在的自我意識正在萌芽,但往往和外在的世界相抵觸,「該順服還是碰撞呢?」他的內心一定很糾結吧,一定還有更多話想吐出來吧。叛逆的心帶領他踏上「思考」的啟蒙之路,這孩子正在歷經變革、長出全新的自我。
這一刻,我好替他開心。真是太棒了,他不再對老師的話照單全收,甚至敢開口回嗆,他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斷,他懂得質疑,還會大膽挑戰,從今以後,他會用自己的眼光去審視世界,形成獨立的思想,產生自己的行動和力量。
原來,叛逆並不是使壞,而是獨立思考的起點。
下次再聽到孩子嗆我時,我會改口鼓勵:「來吧,再多說兩句!」
Comments